期刊简介

               《中医药学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几种大型中医药学术刊物之一。编委会中,由4名院士及全国最负盛名的20余位名中医专家(均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作为顾问,全国26所中医院校校长担任编委,为高层次、高品位的中医药期刊。主要面向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医药学术发展同步。重点报道专家、学者及各级立项课题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开辟有绿色快速通道。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

出版部门: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771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1-1546/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2

出版地区 辽宁

出版地区 辽宁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673-7717
  • 国内刊号:21-1546/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期刊收录: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2004年第12期文章
  • 论经络学说与基因组学关系浅识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基因组学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已经由还原论进入整体论,逐渐进入以改变基因调整自身生命整体的阶段.而传统中医学就是经典的整体论.先进的科学和古老的哲学具有了结合的可能性.中医学的经络理论是可以用来解释基因组的,而基因组也是可以发展和完善经络理论的.......

    作者:刘家强 刊期: 2004- 12

  • 高血压病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衢州市区中老年高血压病人群的体质特点;探讨高血压病的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设计,通过对875例高血压病患者和654例非高血压病人的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体质分类.采用SPSS10.0for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中的规律性和相关性.结果:1)两组人群的体质构成比存在显著差异(P<0.001),高血压病组痰湿质、阳盛质、阴阳两虚质显著高于非......

    作者:姚晓天;胡炜;程志清 刊期: 2004- 12

  • 益视胶囊中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益视胶囊质量控制方法.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制剂中的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进行了含量沉淀.结果: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在0.1200-0.6000μ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姜永梅;姜泓;张元桐;陈宇;曲静 刊期: 2004- 12

  • 从瘀血论治慢性肾衰竭的思路探析

    慢性肾衰竭,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患造成肾结构和功能损害,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所组成的综合征.血凝-纤溶系统紊乱与中医学瘀血密切相关,现从瘀血角度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郑杨 刊期: 2004- 12

  • 淀粉样变性肾病证治评析

    淀粉样变性肾病的病机关乎虚、水、痰、瘀四大方面,其中虚是疾病的主因,且始以气虚为多见,随着病程进展则出现阴虚、气阴两虚的病机转化.水、痰、瘀是因虚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其一经形成,则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内积脏腑,外充形廓,从而阻抑脉道,壅塞三焦,障碍气化,从而使临床表现复杂多端.本病的中医辨治可分为痰水瘀阻型、脾肾气虚型、肾阴亏虚型和气阴两虚型等.在治疗上要注意恪守病机,恰当施治;标本兼治,补泻同施;......

    作者:刘玉宁;王立红;马军 刊期: 2004- 12

  • 《金匮要略》络病理论探讨

    中记载了四十多种疾病,其中不疾病属于络病及其相关病证的范畴.张仲景从外邪入络、痰饮阻络、瘀血凝络、络脉空虚和络脉损伤等方面论述了各络病的病因病机,描述肌肤不仁、局部包块、出血症、疼痛、水肿等络病的临床症状,并提出行气化瘀通络、化痰逐瘀通络和虫蚁搜剔通络等治法.对络病的记述,奠定了其在中医络理论发展过程承上启下的作用.深入研究张仲景络病理论.对于完整理论中医络病理论,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特别是多种疑难......

    作者:程革 刊期: 2004- 12

  • 赵献可《医贯·消渴论》浅析

    明代医家赵献可创造性地发展了命门学说,就他的是代表作,消渴论篇,即非常突出地反映了其独特的温补学思想.今试作浅析如下:......

    作者:焦庆华;张奋蕾 刊期: 2004- 12

  •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

    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其具有以下特点:把顺应自然作为养生的重要原则;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生的重要措施;重视保养正气在养生中的主导作用.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不妄作劳、起居有常、地理环境与养生长寿、恬愉为务、治未病等为养生特点.现代研究认为,长寿,并非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遵循养生之道并付诸行动,定会享遐龄而尽天年......

    作者:商铁刚 刊期: 2004- 12

  • 《不居集》中的酒伤说浅识

    是清代医学家吴澄所撰的论治虚损的专著,成书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全书共五十卷,分上下集.吴澄在中,首创外因致外损说.......

    作者:暴连英;原所贤 刊期: 2004- 12

  • 南宋大儒朱熹与医药姻缘考

    朱熹,是世界文化名人,兼具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的学识与气质于一身,在灿烂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留下丰厚的精神食粮,至今还在积极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展.南宋大儒朱熹,以常人之态接受医疗,以学者之见推究医理,以名家之文推介医术,以仁者之心嘱修医书,虽非业医之人,但以其一贯认真负责和严格探求真理的态度,对学医者、从医者提出新要求,以提高医疗技术技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作者:陈国代 刊期: 200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