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医药学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几种大型中医药学术刊物之一。编委会中,由4名院士及全国最负盛名的20余位名中医专家(均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作为顾问,全国26所中医院校校长担任编委,为高层次、高品位的中医药期刊。主要面向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医药学术发展同步。重点报道专家、学者及各级立项课题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开辟有绿色快速通道。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
出版部门: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3-771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21-1546/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2
出版地区 辽宁
出版地区 辽宁
订购价格 264.00
杂志荣誉 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杂志名称: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
-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辽宁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673-7717
- 国内刊号:21-1546/R
- 出版周期:月刊
- 期刊荣誉:中国中医药优秀期刊
- 期刊收录: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中医药学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几种大型中医药学术刊物之一。编委会中,由4名院士及全国最负盛名的20余位名中医专家(均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作为顾问,全国26所中医院校校长担任编委,为高层次、高品位的中医药期刊。主要面向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医药学术发展同步。重点报道专家、学者及各级立项课题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开辟有绿色快速通道。
本刊只刊登首发稿。凡投本刊的稿件一律不收审稿费。
来稿应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要求立题新颖,资料真实,方法科学,统计合理,结论推导合乎逻辑。数据应准确,有可重复性,应做统计学处理。诊断和疗效标准应注明出处,使之具有权威性。词语准确,句子精练,使用标准简化字。遵从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数字用法、标点符号及其他标准。
若作者投稿3个月后未收到本刊编辑部的任何通知,可自行处理稿件,请勿一稿多投。如不拟刊用,不退原稿,请自留底稿。来稿如涉及保密事项,概由作者本人负责。
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如被刊发,其复制权、发行权、优先数字出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利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稿酬均由本刊一次性支付。
文稿的格式要求如下。
1 文稿的构成、首页注释、层次标题
文稿的内容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以上5项建议均翻译成英文)、中图分类号、首页注释、正文、(致谢、)参考文献、及英文部分。
当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时,应当以作者中的导师为通讯作者。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凡取得国家或部、省、市级以上基金或相关项目,应予说明,并附基金证书拍照图片或扫描件(本刊可优先录用)。论文刊登后获奖者,请及时通知本刊,并将获奖证书复印件寄至本刊。
首页地脚注释按以下格式。
————————
收稿日期: yyyy-mm-dd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类别(项目编号)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具体到市县),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通讯作者:姓名,(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具体到市县),职称,学位,研究方向。E-mail:……。
文稿的层次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码,左顶格书写,不同层次序号之间用下圆点相隔,如:一级标题使用1、2、3、……;二级标题使用1.1、1.2、1.3、……;三级标题使用1.1.1、1.1.2、1.1.3、……。层次标题以下,还可使用1)、2)、3)、……;①、②、③、……;a)、b)、c)、……等书写。文稿的引言部分不写编号和标题。
图片、表格、引文、公式、定理等的序号,均要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全文统一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码。例如:图1、表2、文[3]、式(4)、定理5。
2 文题、作者姓名、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和中图分类号
中文文题应做到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一般不超过20字,不能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避免使用简称、缩写、化学结构式、药品商品名等不规范名词。尽量不设副标题。。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署名顺序排列。各作者之间以“,”分隔。在编排过程中如需改动,应由第一作者出具书面证明,并加盖单位公章。
作者机构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简称,后加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多个机构的情况下,机构名称之前加编号,同时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相应编号。不同机构之间以“;”分隔。
文章必须有中文摘要、关键词。摘要不少于200汉字。要求以第三人称撰写,其中的缩略语应说明后再使用。摘要应包括4个层次: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独立成篇,不分段,意义完整;信息具体:使用科学性文字和具体数据,不使用文学性修饰词;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
关键词应有3~8个关键词。不同关键词之间用“;”分隔。缩略语应先写中文全称。
中图分类号应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查找。
3 英文部分
英文文题的内容与中文标题相应。其长度一般不超过100个字符。第一个词不用冠词。除第一字母及专有名词应大写以外,一律小写。
作者姓名 其内容和顺序均与中文相同。中国作者姓名应按汉语拼音:例如:WANG Da-zhong。
作者机构的英文 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缩写。
英文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的内容相应,不少于100个英文单词,缩略语应加以说明。英文摘要的文字要求:1)第一句话不应与文题重复;2)尽量使用简单句;3)尽量使动词靠近主语;4)不用第一人称作主语;5)以重要的事实开头,而不以辅助从句开头;6)在有动作主体的情况下,使用主动语态。
英文关键词的内容、数量和顺序,均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应。缩略语应先写全称再写简称。除专有名词大写以外,一律小写。
4 量名称、量符号与量单位
文稿作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正确地使用量的名称、量的符号与量单位的符号。文中所用量符号,应在首次出现时加以定义。同一个量的符号,应全文统一。
量的符号、一般函数及其变数等,一般用单个斜体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表示。量符号可带有角标或带有括弧中的说明。量的数值与量的单位符号之间, 留一英文空格。如“10毫米”应为“10 mm”。
每一个组合单位符号中,斜线不得多于1条,如体重每天每千克用药剂量应写成mg·kg-1·d-1或mg/(kg·d)。
5 数字和字符的用法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很得体的地方,均应用阿拉伯数字,如: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物理量量值,非物理量的量词(计数单位)前面的数字,计数的数字,文后参考文献(古籍除外)著录中的数字。应使用汉字数字的场合:固定词语中作语素的数字,相邻2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的概数,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的概数,中国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特定含义词组中的数字,古籍参考文献标注中的数字。
单一字母量的符号、变量符号、从量的符号转化的角标、一般函数符号等使用斜体。多个字母组成的量的符号:除特征量使用斜体以外,一般使用正体。
矢量(向量)、矩阵、张量的符号使用黑斜体。使用正体的情况有:国际标准单位(SI)词头和量单位、从文字转化的角标、阿拉伯数字、叙述性文字、化学元素符号、缩略语、仪器的规格型号、自然对数的底 e、圆周率π等。
6 数值的表示和有效位数
数值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合理地选取数值的有效位数。合理地使用SI词头或10的幂,使数值范围在0.100~999之间。
数值中的小数点后位数,全文应保持统一。
7 插图
插图应当清晰,有自明性。插图应随有中文文字清晰明了表示,顺序为插图、图注、图题。插图应放在引用该插图的文字自然段之后。
8 表格
表格在文中的位置:应随文给出,表格内容不与文字、插图重复,顺序为:表题、表格、表注。表格宜用“三线表”,表中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需注释处,用*、▲、#等表示。
9 参考文献
9.1 参考文献表的著录原则
1) 本刊所发表科技论文必须列出参考文献表,以便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详细出处,提供论文论点的科学依据,反映科学技术的继承与发展的传承关系,表示作者的严肃科学态度,尊重研究人员(不仅包括其他研究人员,也可以包括该文作者)的前期研究成果。
2) 所引用文献必须是作者本人直接阅读过的、正式出版的、最主要的、最新鲜的相关文献。
9.2 参考文献著录表的一般要求
1) 参考文献表应放在论文的结论之后。
2) 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即按参考文献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进行编码,并在正文中指明其标引处。
3) 研究型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得少于5条。
4) 建议:中文的参考文献,在原文参考文献之后,附加英文译文。文献译文与文献原文共用一个引文编号。并在一文之后,加注“(in Chinese)”。
9.3 作者人名的表示方法
1) 作者人数不超过3人的,全体姓名都写;作者人数超过 3 人的,前3人的姓名都写,余者不写,后面加“,等”或“, et al”。 人名之间用“,”分隔。不用“和”或“and”。
2) 不论中国和外国的作者,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在前,名在后”。
3) 西方作者的姓名中,名字部分缩写,但是缩写后不加缩写点。
4) 拼音写法书写的中国作者姓名只分为“姓”、“名”两段。“姓”的全部字母都大写,“名字”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中间加连字符。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影响因子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发文量
中华中医药学刊杂志总被引频次
-
水气病气分水分血分之涵义与关系
根据有关气分、水分、血分之条文,结合临床体验,对气分、水分、血分的涵义进行了归纳,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气分、水分、血分同病分析严重水气病之病机,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作者:刘玉金;孟静岩 刊期: 2008- 07
-
《伤寒论》研究热点聚焦诠释
经方以其疗效确切,组方严谨,配伍精当,学术内涵深远,而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市场份额,阐述中医理论物质基础,促进学术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艳芳;李赛美 刊期: 2004- 05
-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耐受机理及中西医结合免疫治疗述要
HBV感染机体后,机体免疫强度的高低,可能成为决定急性自限性感染或慢性感染的标志.成人、儿童、幼儿感染HBV后分别有5%、30%、95%的患者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西医结合治疗CHB是我国独特的治疗方法,大的优势是中医的辨证结合西医的辨病,以现代科学理论阐明中医药治疗乙肝的机理,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精心设计治疗方案.目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多限于简单的药物联合应用,尚未......
作者:田霞 刊期: 2004- 02
-
崔玉衡主任医师治疗心动过缓经验拾萃
崔玉衡法宗仲景,善用经方,但师其意用其方决不泥其治,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动过缓,绝非取其温里解表之性,而是用其温补少阴心肾助阳复脉之功.认为心动过缓之治疗应以温经散寒、振奋心阳为基本原则,力倡专病专方专药,但同时又非常重视辨证施治,既具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审因施治,随证变法,机圆法活.临证时崔玉衡治疗常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再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随证配伍.......
作者:王伟 刊期: 2003- 06
-
基于络病理论的IPF中医治法及其疗效机制的文献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38文献用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探究中医从络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通过计算实验干预靶标的构成比,并探究其相关性,意在揭示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治法的主要作用靶点,以明确中医络病理论的作用环节和机理,为临床开展多途径,多靶点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建议.......
作者:刘妍彤;庞立健;刘创;刘勇明;吕晓东 刊期: 2018- 04
-
消瘀宁颗粒剂对实验性脑出血的部分实验研究
脑出血性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上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两个类型,可导致很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消瘀宁颗粒剂具有益气活血、通经活络、醒脑开窍的功能,适用于出血性脑中风的治疗,为了开发研制治疗脑出血中风新药,特别是急性期用药,我们对消瘀宁颗粒剂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并探讨了该药的作用机理.......
作者:夏素霞;杨士勇;赵金明;马杰;刘艳红 刊期: 2003- 12
-
酶技术在中药成分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对酶法在中药成分提取中酶解作用机制及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等酶能够破坏植物细胞壁,使有效成分易于浸出,在中药提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别叙述了酶法在多糖、黄酮、油类、生物碱、皂苷类化合物提取中的应用,同时简要介绍了生物酶解技术在植物中药提取液的纯化中的应用,与新技术结合用于中药提取,分析酶法的现存问题,展望酶法在中药提取中的发展前景.......
作者:纪学慧;张华 刊期: 2011- 10
-
安胃和中冲剂止呕及促胃动力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安胃和中冲剂止呕、促胃动力的药效学研究.方法:用硫酸铜造模致家鸽外周性呕吐、盐酸去水吗啡造模致家犬中枢性呕吐,再分别给予高、中、低剂量的安胃和中冲剂,并与吗叮啉组及对照组比较,以了解安胃和中冲剂的止呕作用;观察高、中、低剂量安胃和中冲剂对正常小鼠及多巴胺抑制后的小鼠胃排空的影响,以了解安胃和中冲剂的促胃动力作用.结果:安胃和中冲剂对硫酸铜所引起的外周性呕吐和去水吗啡所致的中枢性呕吐均具有......
作者:陈静君;张玉祥 刊期: 2006- 10
-
肺炎的病原菌及抗菌治疗160例研究
肺炎是常见的呼吸道系统疾病,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而造成的,通过160例肺炎的病原菌的研究,用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菌素类、头孢唑肟、红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林霉素等,临床治疗,疗程短,疗效快,疗效显著,治愈率100%,有着一定的临床研究和参考价值.......
作者:刘维庆;沙璐山;沙恒玉;沙涛 刊期: 2007- 08
-
中药石菖蒲提取物对记忆障碍小鼠模型的改善作用研究
目的:明确石菖蒲开窍醒脑作用的活性物质,比较石菖蒲挥发油和去油水提物提高学习记忆作用的强度.方法:采用Morris水迷宫法、避暗法、跳台法、Y电迷宫等实验方法,观察石菖蒲提取物对化学药物所致记忆障碍模型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石菖蒲挥发油和水提物均能明显提高老年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东莨菪碱、亚硝酸钠争乙醇致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结论:石菖蒲挥发油和水提物均是该药开窍醒脑作用的物质基础......
作者:温中京;陈海委 刊期: 2009- 10
动态资讯More >
- 1 宁心复脉胶囊治疗阴虚火旺(痰瘀)型快速心律失常150例
- 2 基于数据挖掘的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研究
- 3 排石汤的制备及临证应用
- 4 中西医治疗卵巢早衰临床研究述略
- 5 人参皂苷Rb1对体外条件下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粒-巨噬系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 6 石门穴古今应用与研究探微
- 7 乌梅丸对大鼠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端粒酶和PCNA表达的影响
- 8 从肝论治脏躁六法
- 9 张学文教授临床用药经验拾萃
- 10 针刀配合手法综合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
- 11 微波辅助提取金钗石斛多糖的工艺研究
- 12 灵芝多糖对兔失血性休克血液流变学的实验研究
- 13 益气活血法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14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药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中的应用
- 15 当归饮子加味治疗小儿急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 16 虚拟人对中医药学发展影响的研究
- 17 中医自身发展规律问题实质探讨
- 18 中医药治疗肺癌临证应用辨析
- 19 中医辨证治疗对行介入疗法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的改善作用
- 20 复色2号方对鼠黑素瘤B16细胞酪氨酸酶的影响